清华新闻网5月25日电(通讯员 李雨浛 摄影 张拓)5月23日,作为英国官网365 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清华之友——徐葆耕纪念奖学金”成立仪式暨“徐葆耕与清华精神”座谈会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环球资源厅举行。副校长彭刚,校党委原副书记、人文社科学院原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显章,奖学金设立捐赠者刘俊君校友,徐葆耕家属代表徐江,以及日新书院院长王中忱、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梅赐琪、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覃川、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劲松等出席活动。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学术委员会主任金兼斌分别主持成立仪式与座谈会。
彭刚、赵劲松为刘俊君颁发捐赠证书
彭刚讲话
彭刚首先代表学校向刘俊君先生的捐赠表达感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已经故去的徐葆耕先生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中文系复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彭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考察清华时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彭刚认为,徐葆耕先生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认真勤勉的优秀学者和作家,更是一位担当得起“大先生”之称的教育家。虽然徐葆耕先生已经逝去十一年,但他从没有被人们淡忘。他仍然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当下的人们:他曾经说过的话、留下的作品和书籍,以及他深刻影响、帮助和指导过的后辈,都是他留下的珍贵印记。他拥有热爱教育的定力,从1960年自清华水利系毕业留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将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看重学生的成长胜过个人名利,这也是“大先生”的魅力之所在。奖学金的设立,是对徐葆耕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做出不普通事业的表彰,也是后辈对先生深深的怀念。
刘俊君讲话
刘俊君动情地回忆起徐葆耕先生对自己学生时代的深刻影响,“每次回想起以前在三教听徐老师讲授《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课程,他才华横溢的讲解、激情昂扬的语言和神采奕奕的目光,总是像老照片一样清晰地在脑海里回放。徐老师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何为无私之心,何为清华精神。”刘俊君表示,在毕业后离开清华园、走上创业之路后,学生时代传承自徐老师这样的老师身上的清华精神,成为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他表示十分感恩母校对他的培养,感念当年中文系编辑专业双学位以徐葆耕老师为代表的老师们给自己留下的温暖难忘的学习生活经历。而这也成为他在创业有成后产生回馈母校、纪念徐葆耕老师想法的初衷。他希望通过“清华之友——徐葆耕纪念奖学金”,鼓励更多学生通过书写实践,将徐葆耕先生的精神和品格继承和发扬下去,把故事写在中国大地上,记录时代洪流下最真实的人和事,成为无愧于母校培养、为祖国奉献的优秀青年。
徐江讲话
徐江代表徐葆耕家属,向到场嘉宾和捐赠者刘俊君先生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在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的人文领域几近空白,而父亲在那时开设的《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选修课,教室座位会在开课前半小时全部坐满,甚至窗台边都站满了人。”徐江回忆说,“正是清华学生对于文学的热情打动了父亲,让他和同事们坚定了在清华重建人文学科的决心。”他认为,奖学金的设立,既是对徐葆耕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动力。
金兼斌介绍奖学金设立情况
金兼斌代表“清华之友——徐葆耕纪念奖学金”组委会,向大家介绍了奖学金的设立过程。金兼斌表示,在清华生活的55年间,徐葆耕先生培养、影响了一大批清华人的成长和人生之路。徐葆耕教授是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从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重建文科、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一重大发展历程的重要规划者、实践者、推动者。现今不少清华校内优秀的文科教师,都曾有幸沐浴过以徐葆耕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清华文科草创时期的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一直在清华“人文日新”的历史文脉中吸收思想和学术的养分。金兼斌进一步介绍了“徐葆耕纪念奖学金”的初步定位,即用以鼓励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文学院、日新书院、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等院系和平台的学生的非虚构性写作实践,希望能够把它打造成一个基于作品来鼓励学生们进行写作实践、提升书写和叙事、传播素养的独特的奖学金项目。
王中忱、胡钰、梅赐琪为刘俊君颁发感谢证书
在“徐葆耕教授与清华精神”座谈会上,王中忱回忆了徐葆耕先生昔日的言行与点滴。他表示,虽然徐葆耕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十一年,但他爽朗的笑声依然时时回响在耳畔。在徐葆耕老师的辛勤工作下,中文系从无到有,达到了最开始预设的“小而精”的大目标。徐葆耕先生的《西方文学十五讲》,至今在社会上仍享有极高的评价,浸润了无数青年人的心灵。
梅赐琪发言
梅赐琪在发言中向徐葆耕先生致以最深切的敬意。他认为,徐葆耕先生将清华精神总结为“耻不如人、讲求科学、重视实干”三点,十分精到,也体现了先生身上兼具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理性精神。在数十年的教学、写作和管理工作实践中,徐老师在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源自自由主义理想的独立思想之间,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覃川发言
覃川表达了对徐葆耕先生最真挚的怀念。他表示,无论是徐葆耕先生“弃理从文”的人生经历,还是对待学生的师道之风、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都是自己多年来学习的榜样。覃川特别强调了徐葆耕教授所体现的“大先生”的风范:一是有大格局,总能把国家的需要、学校的需要放在最前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永远在走向上的道路,时刻为后辈提供真诚的建议和指导;二是有大品格,即使在人生中遭遇许多挫折,仍坚持自强精神和高洁情操,他对待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的热情投入,都令人印象深刻;三是有大成就,尽管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作品、思想和品格,都化为清华园上空闪耀群星中的一颗,引导着后来人执着前行。
胡钰发言
胡钰回忆起与徐葆耕先生交往的点滴。在他的印象里,徐葆耕老师是清华园里一位温暖的园丁,其爽朗的开怀大笑,极富感染力。胡钰将徐老师视作自己开始教育工作的引路人,“对我的影响是直接的、具体的、细致的”,他曾在昔日的老图书馆遇见神色疲惫的徐老师——原因是先生一个月里都在图书馆的一个小房间内埋头写书。“他总在与时间赛跑,在有限的时间内尽自己的能力、完成最有意义的工作。他为学、为人都是我们永远的典范。”胡钰说。
胡显章作总结讲话
胡显章回忆起与徐葆耕先生的共事经历,并作总结讲话。他认为徐葆耕先生身上不仅体现出了对人民深切的爱,也兼备着澎湃昂扬的激情和理性严谨的光芒。一方面,他承担起复建中文系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他扎根在清华的学术历史和精神传承之中,将个人责任、清华历史和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葆耕身体力行地在教学和研究中诠释了‘国家’和‘责任’两个词的含义,将一生献给教育事业,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胡显章同时表达了对校友刘俊君的感谢,并希望能够借助“清华之友——徐葆耕纪念奖学金”,激励更多学生发扬徐葆耕先生的精神和品格,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与会嘉宾合影
供稿:新闻学院
编辑:陈晓艳
审核:李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