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写作与沟通”课教师做客“清华通识说” 分享多元主题的通识写作课教学经验

清华新闻网11月23日电 11月11日和18日,“清华通识说”第九期和第十期教学分享沙龙在线举办,主题为“多元主题的通识写作课”。两期沙龙各邀请五位“写作与沟通”课程(以下简称“写作课”)教师分享通识写作课教学经验。

20211111-清华通识说第九、十期-教务处-海报.jpg

多元主题的通识写作课海报

清华写作课具有“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的特色教学模式,其中“主题式”即所有写作课堂均围绕“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通识主题展开,对同类通识课程的开设具有借鉴意义。

20211111-清华通识说第九期-写作中心-活动现场.jpg

上半场活动现场

上半场,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李轶男、王缅、高策、李君然、贾雯旭五位写作课教师各自分享了通识写作课中的特色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贯彻通识理念的具体方法。李轶男分享了她在“九十年代”和“北京”主题课堂中“图片课”的设计,她用两次图片课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中挖掘严肃的研究对象,再从研究回归到对自我与历史、社会关系的反思,展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教育过程。王缅开设了广受关注的“哈利波特”主题课,并创新课程环节,模拟哈利波特中的“分院”来代替分组,引导学生们打破“偏见”、反思“自我”。李君然开设“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主题课程,通过主线设计引导学生们将抽象话题落实为可触碰的事物,在多重互动中探索主题内涵,反思自身所处的工业世界如何形成,并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延续现实关切。高策开设“西游记”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写作札记、长短文的过程中完成主题通识效果的“三步走”,使认知与研究落到实处,进而延展视野。贾雯旭以“传染病”主题课程为例,分享了自己在课程中“隐性/显性”线索的设计,将写作教学的逻辑和传染病主题有机结合。

20211118-清华通识说第十期-写作中心-活动现场.jpg

下半场活动现场

下半场,人文学院哲学系助理教授袁艾,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张芬、王沛楠、张熙、曹柳星五位写作课教师各自分享了他们在主题中融入通识元素、实现通识效果的思路与方法。袁艾结合研究专长开设了以“孝的美德与义务”为主题的英文写作课,用不同的写作元素串起写作课主线,将与“孝”相关的英文期刊文献作为写作范本,开展写作与沟通的训练。张芬的三个写作课主题“个与群”“中国电影与时代话语变迁”“鲁迅”均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打开视野、灵活选题,倡导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激发、鼓励、成就,形成正向有力的通识学习共同体。王沛楠分享了在“信息社会与隐私”主题课中引导学生走进讨论语境,和在“青年亚文化”主题课中带领学生走出简单现象描述的课程设计思路,用主题式写作帮助学生延续和提升知识体系。张熙在“博物馆”主题课程中,将自己定位为福尔摩斯侦探的助手华生,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物”还原到历史语境中,激发学生探索、解谜的热情。曹柳星的写作课主题是“工程师”和“切尔诺贝利”,鼓励学生“扎进去”了解关于工程师和切尔诺贝利的事实,再“跳出来”用多元学科视角反思复杂系统中“人”的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联。

听众围绕讲座主题并结合自身在通识课程建设中的困惑,就通识教育的底层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说理文写作与学术研究写作区别、面向教学目标的课堂环节设计、教学素材选择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清华通识说”教学分享沙龙自2019年12月起举办,定期邀请具备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的教师分享他们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与体会,旨在营造通识教育研讨氛围,进一步提升通识课程整体质量,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清华风格、时代特征”的本科通识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

供稿:教务处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2021年11月23日 13:42:4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闻中心版权所有,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