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八月,在肯尼亚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都会上演自然界的一大奇观——野生动物大迁徙。2016年的夏天,一支五名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研究生组成的队伍来到肯尼亚,他们并不是为了观赏到野生的大象、狮子、角马或鳄鱼,而是把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研究生院和中国路桥共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基地作为目的地,进行为期六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这也是清华研究生暑期实践第一次踏出国门,课堂变成了“一带一路”上的中资企业在建项目。他们将面临着要在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与来自于非洲大陆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共事,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调研和工作。
肯尼亚是“一带一路”在非洲唯一的支点,在中非合作框架中占据重要战略作用。五名清华同学参与实践的项目是纵横于肯尼亚土地上的蒙内铁路。这条全长472公里的铁路联通了肯尼亚第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是肯尼亚百年来新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第一条海外全中国标准铁路。作为东非铁路网的咽喉,这条铁路的修建未来将直接拉动肯尼亚的经济增长,也使得蒙巴萨到内罗毕的时间从过去超过19小时缩短为4个小时。
来到内罗毕后,五位清华同学首先感触的是这里曾长期作为英殖民地遗留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同时也感受到不断推进的全球化和现代文明与当地文化的冲突,这些复杂的文化环境带来的困难也折射到蒙内铁路的建设中。来自经管学院的硕士生王晓亮的学习方向是管理学,他带着“属地化管理”的研究课题来到内罗毕。在中国路桥蒙内铁路项目工作人员中,肯尼亚当地雇员比例超过90%,投身于铁路建设的非洲工人就有接近3万人。王晓亮很快就发现,中国施工团队初入非洲大陆时容易陷入“照搬国内办法”的管理模式,并不能与当地工人的文化环境和习惯契合。而他在项目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访谈和交流,收集各个工区在当地雇员管理上的优秀范例,进而提炼和总结出适用于当地员工所在文化、法制环境的管理模式,并积极参与到中国路桥为肯尼亚当地培养铁路运营人才开展的专项工作中。
材料学院博士生韩金鹏在钢材招标的工作中承担了主要工作。面对6家钢材供应商针对每个标段给出37个不同报价的复杂局面,为了比较各家钢材供应商的报价高低,韩金鹏用自己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箱线图法和加权平均法两个方案,利用Excel软件中的SUMPRODUCT函数实现了自动评分功能,在一小时内完成超过1000个价格的宣读与录入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招标任务。韩金鹏感慨:“海外铁路建设一线跟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是真刀真枪的工程,而不是理论模型。”
水利系博士生吴韬参与了中国路桥内马铁路项目的立项科研课题。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吴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变迁为祖国复兴带来的战略机遇。因为此次中国正在建造的铁路标准为1.435米,这是肯尼亚历史上第一次建这样宽度的铁路,有别于殖民地时期原英国人建造的英制米轨。吴韬说:“就像这条米轨,一百年前,英国人用武力获得制定世界规则的权力,现在终于轮到中国人用援助与和平试图重建世界的秩序。”在实践中,吴韬了解到,中国企业用一系列的“中国力量”打消了当地人的质疑:为了减少铁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路桥公司专门建起净高6.5米的桥梁式通道,让身高5米多的长颈鹿也能顺利通行;为了提升肯尼亚工人的生活质量,中国企业专门建立了一片区域引进当地小吃,使得在标段中工作的非洲工人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方便的美食,“很多非洲工人都把那片区域戏称为中肯友谊街”,队员金一鹤回忆到。
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理解,也许最好的老师就是亲身去实践。五位清华同学在实践中碰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习无法想象的问题,也亲身感受到中国建设者们在海外碰到的实际困难,例如如何应对原始部落居民对工作的诉求,与当地人交流的文化障碍等等。实践队员们迎难而上,深入第一线,配合工人与工程师开展项目,并且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能力,也利用难得机会认识非洲,了解世界。当读公共管理专业的“文科女”金一鹤第一次到蒙内铁路标段进行踩点时,她被深深的震撼了:“在那样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一座座大桥的建立将横亘在山谷中的天堑变成了通途,而且是在那样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了非洲国家数百年无法实现的目标。”这才是对新闻中所说的“中国力量”最真切的感知。
在六周的实践里,队员们对中国在肯尼亚的建设工作有了零距离的体验。通过一次次的培训,将中国先进的工程技术知识带给了肯尼亚的工人和工程师们。当中国派去的工程师英语不“灵光”时,队员们便充当起了“翻译官”,字斟句酌地将专业知识翻译给当地员工。在与当地工人们的交流中,队员们开始逐渐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文化,也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全球环境。目睹了蒙内铁路的建设,队员们更加坚定地相信,肯尼亚将借着“一带一路”的良好发展态势,继续前行,与这条战略线上的其他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同学们也在实践中更加体会到国家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