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清华西门,自西向东走在清华路上的人们恐怕没有几人会想到要去北侧的西院看一看。那是一片宁静的地方,原始的平房掩映在不高的柏树下,似乎与清华整体的现代化气质风格迥异。然而,这些平凡的小屋中,有一所却因为吴晗的居住被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
吴晗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于1931年考入清华历史系,1934年毕业留校任教。抗战爆发后,他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并开始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吴晗返回北平继续在清华历史系讲授中国通史,不久,他被分配到清华园西院12号居住。
“分到的这所住房并不算好,但比较宽敞,又是独门独院,院子也不小,面对一片树林。三间正房铺着地板,旁边有盥洗室、厨房,还有两间西房。这与昆明相比,已是天渊之别了。”吴晗很喜欢这所房子。西院12号不仅是吴晗一家的栖身之所,还是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无数进步青年精神的寄托。中共地下党、民主青年同盟等组织常在西院12号聚会。除了清华的同学,燕京、北大的同学也常来,屋子里坐不下,就坐在院子里,实在没处坐,青年们就直接坐在地板上,照样畅谈当前斗争形势,激浊扬清、挥斥方遒。
“就在这所房子里,我度过两年多黑暗的岁月。尽管外面是黑的,这所房子里却经常有明朗的笑声,热烈的争论……有许多次运动的宣言、声明、通电等等,是在这所房子里起草的……”在《清华杂忆》中,吴晗这样回忆道。
进步青年们在西院12号组织了读书会,吴晗曾多次为其演讲。此时他担任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通识学社”的导师,常常在读书会上分享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体会,引导大家提高学习革命理论的兴趣。在白色恐怖的威胁下,西院12号还是许多革命同志的避难所。以这所房子为起点,吴晗等人帮助一批批青年通过封锁线、到达解放区,为解放区输送了大量人才。他还以革命思想影响、团结了一批教授,使越来越多的教授与中国共产党接近。他们经常在西院12号讨论至深夜,共同迎接新中国的曙光。
1948年,吴晗被列入国民党“剿总”黑名单,不得已离开清华奔赴解放区。次年3月,他再次回到清华,为新时期清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过去了,西院12号早已不复当年的热烈与激情,争论声已不在,只有声声鸟鸣与隐隐约约的汽车鸣笛声。但是,它与近春园红色花岗岩雕刻的吴晗塑像、以及邓小平题写的“晗亭”二字一起,见证了吴晗由学者、民主战士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历程。
注:本文根据“清华史苑”专栏文章《含笑遥望着远方——吴晗故居》(原载于2007年10月9日清华新闻网)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