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清华园,你多半不会注意到这位衣着朴素、笑容温和的先生。但是在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你绝对无法忽视他为推动物理学科发展、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端正学术风气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他是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物理系重新走向辉煌的关键性人物,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清华学堂物理班的创办人和成长发展的掌舵人,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物理学科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路径,桃李满天下。
他不以善小而不为,除了为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很多指导性工作,还特别关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积极捍卫学术诚信,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提供真知灼见。
从本科、研究生到成为一名教授,他一生“三进清华”。在科学馆、在理科楼,他带领同事和学生们格物致知、诚心正意,更热切地激励他们肩负使命、兼济天下。
他,就是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物理系及高等研究院教授、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2019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朱邦芬院士。
“如果学校真的让我做,我将在物理系做一些改革”
2000年回清华工作时,朱邦芬是高等研究中心除名誉主任杨振宁、主任聂华桐外的第一个教授。后来在2003年当上物理系系主任,朱邦芬认为是因为一个“偶然事件”——他曾在物理系落实国际评估专家意见的小组中提出过一些得到认可的意见和建议,并由此得到了担任系主任的提名。从研究到管理,朱邦芬也曾有过犹豫、做过思想斗争,但面对复建后亟待改革发展的物理系和老师们的信任,朱邦芬转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如果学校真的让我做,我将在物理系做一些改革;如果学校不支持,那么我做这个系主任毫无意义。”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支持下,朱邦芬上任了。他对物理系的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实行准聘长聘制度,真正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保证师资队伍的活力和水准;二是注重各专门委员会的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让教授、教师更多地参与到物理系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来。准聘长聘制度的实施,开启了清华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系里很多决议现场投票、开票,则充分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对系里重要事务的参与感和向心力。
而在日常的系务工作中,朱邦芬最看重两点:一是重视人才培育,二是聚焦人才引进“重点战略”。
朱邦芬在全系确立了人才培养是首要任务的认识。在教学方面,物理系原先对工作量的规定是每人每年教64学时的课。朱邦芬提出,为了加强人才培养需要“加一点码”,教研系列教师每人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应该不少于96学时。这项提议在全系教师大会上以2/3以上多数通过,体现了老师们对教学重要性的一致认同,也是很让朱邦芬高兴的一件事。当时,物理系一批有科研实力的年轻教师补充到教学第一线,完善了基础课教师队伍的配置,优化了教学团队的结构。朱邦芬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开设一门基础课程“固体物理(1)”和“高等半导体物理学”,不打折扣地完成全部教学工作量,十多年不曾间断。
当年那批物理系基础科学班(简称“基科班”)的毕业生们,既惊讶于作为系主任的朱邦芬能够叫出全系100多名本科生的名字,也感念系里为他们开出的丰盛课程“大餐”——2005年学校同意将基科班推广为大类模式后,朱邦芬亲任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小组组长,对于物理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普通物理课程,他提出“因材施教,分层次建设”的要求,即开设四个系列的普通物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基础物理原理与实验”和“费曼物理学”在国内是一项创举。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学生都起到了显著作用。2018年,物理基础课分层次建设与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推广到全校面向理工科的公共课“大学物理”的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初步效果。
关于人才引进,物理系流传着一段佳话:近10年间物理学领域三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团队中,其核心成员都曾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被朱邦芬“相中”,并积极争取引进到清华。清华物理系近三届系主任薛其坤、陈曦、王亚愚,也都是经朱邦芬之手来到清华,生根结果的。
朱邦芬不仅看人极准,对于学科建设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划:他引进的人才分别“落子”于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与光物理、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以及天体物理四大领域,成为各专业“挑大梁”的核心人物。
朱邦芬为引进人才考虑得极为周到:王亚愚至今记得当年自己尚在美国时,朱邦芬就已经为他招好了最优秀的学生,并且安排老师先帮助指导。从购置仪器设备到生活上的关照,朱邦芬的无微不至,让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王亚愚深深感受到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护。
引进人才也要关注教学,朱邦芬特别要求申请人在答辩时作30分钟对本领域的普及性综述,以确保他们对学科整体的透彻理解和教学能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朱邦芬着力引进的这一批优秀人才中,没有一位与他本人有过任何学术上的指导和合作关系。他用自己的远见公心,为物理系各学科注入了丰沛的新鲜血液,也种下了未来蓬勃发展的一片种子。
朱邦芬院士 摄影/李派
“关键在于营造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从基科班到学堂班,朱邦芬一直致力于答好“钱学森之问”,倾心培育中国自己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一方面,他亲力亲为,坚持每年上一门64学时的本科生课,担任学堂班学生的导师,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经常一对一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与同事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凝练育人的理念和经验,如世界一流基础研究人才主要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如因材施教不是常见的“教早一点,教深一点,教难一点”,而是越优秀学生要给越大的自主空间,不要“圈养”,要“放养”;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的主动性,一要靠学生的兴趣,二要培养学生的使命感等。在总结基科班10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朱邦芬主持制定了清华学堂物理班实施方案,其中许多思路、提法、措施和做法后来被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采纳。
清华学堂物理班实行“学业导师(组)+Seminar导师”的全面导师制。10年来,包括院士在内的60多位教授,都曾一对一地在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给予关心、帮助、指导,引领他们“登堂入室”,启航科研。
学堂班邀请多名国际著名学者讲授高水平的物理课程,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高水平交流和学术研修。此外,朱邦芬还与项目主任李师群和学生导师筹划组织了一系列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活动,如建立“清华学堂物理班科研实践基地”,开设“叶企孙学术沙龙”,发起“寻梦西南联大物理营”,组织与物理学大师面对面交流活动、参观国内大科学工程、出国研修学生汇报交流活动,为每届毕业生编撰纪念册等等。其中每一项,他都亲力亲为、尽量参加。学堂班的“预备生”制度,就诞生于朱邦芬与师生外出参观的火车上。
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对于检验育人成果而言或许为时尚早。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迹象:从2001年到2019年,清华物理系共有17位毕业生(其中15位本科毕业生)获得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斯隆研究奖,有2位本科毕业生获得“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在朱邦芬和物理系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清华学堂物理班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坚持在物理领域研究,廉骉、顾颖飞、李俊儒等一批毕业生在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普遍称赞。
“相信我们中早晚会有人拿到诺贝尔奖,虽然我可能看不到”
朱邦芬曾用“人生悟理,物理人生”八个字概括自己读书与研究生活的点滴。一生中无论在农场、在矿山,在大师左右还是在学生身边,他总是在思考如何能学到更多,如何能做得更好。一旦认定,终身无悔。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强烈的使命感和文化传承的基因。担任物理系系主任期间,他曾以物理系建系80周年为契机梳理系史,系统总结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叶企孙等前辈的教育思想。他邀请彭桓武、黄祖洽等一批清华毕业的大师与学生面对面,在科学馆加固修缮时重新挖掘整理曾在那里闪光的人和事。在朱邦芬看来,清华理科恢复后能够迅速得到很好的发展,与老清华的“香火”传承是分不开的。
作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作了一系列战略性思考和实践,他追求“扎扎实实的期刊影响力”,认为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体现,在科学传播和争取学术话语权方面,也对科研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邦芬曾参与多次学术不端重大案例的调查,用两个“史无前例”概括我国科研诚信的现状(学术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严重程度史无前例,社会各界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史无前例)。围绕学术诚信问题,他每年要到全国各地作10场左右的报告;清华学堂计划6个班级的“学术之道”讲座,他每年都先讲“学术之道始于走正道”,“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做科研要有底线,有些事就是不能做。”
朱邦芬特别关注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当年高中物理的新课程标准、高考改革浙江上海模式相继出台后,他数次亲自到浙江、上海进行调查研究,与中学师生面对面座谈,得到大量第一手材料。朱邦芬指出,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受高考“指挥棒”影响以及高考选考物理比例大幅下降,必将导致大多数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物理知识严重碎片化,很难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同时也会影响国民整体的科学素质。为此,朱邦芬组织专家讨论并积极建言献策,其中一些建议已得到教育部的认同并开始实施。
谈到朱邦芬在系里系外、校内校外坚持推进的一系列工作,王亚愚深有感触地说:“这些事并不是一开始就能顺利进行的,或多或少都遇到了阻力甚至压力。但是随着工作的展开,朱老师的意见、做法总是越来越多地得到重视和认可。”
有这样的信念和坚持,是因为朱邦芬担当起了对科学、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对很多人来说,‘使命’二字可能有些太过沉重,不敢也不愿承担。但在朱老师身上,的的确确就是闪耀着这样的使命感。”王亚愚钦佩地说。
学堂班成立10周年时,20多位毕业生写下自己的“成长心路”,其中不止一个人提到朱邦芬传递给他们的使命。
学堂班首批成员廉骉说:“朱邦芬院士在学堂班成立典礼上致辞讲到‘相信我们中早晚会有人拿到诺贝尔奖,虽然我可能看不到’,这让我感到自己肩负的沉甸甸的希望和使命。或许某一天我们彷徨于自己的选择时,这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
读到朱邦芬“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毕业寄语,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胡耀文说:“这就是清华物理系本来的样子——清华人自有清华人的眼界和胸怀,未来的中国可以由我们去改变。”
朱邦芬期待学堂班成为“理想主义者的大本营”。如今,理想正在变成现实。
【人物档案】
朱邦芬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1月出生,1970年毕业于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81年-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回到清华工作,2003年-2010年任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物理系系主任,2009年至今任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快报》主编,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物理学科召集人。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曾与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并被写入教科书的“黄朱模型”。他注重人才培养,规划并引领清华物理系再造辉煌。他关心中小学科学教育,为捍卫学术诚信、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