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毕业论文答辩,这场重要的“交卷”仪式,在这个特别的时期有了别样的意义。纵使相隔两地,纵使遗憾难免,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师生们为毕业生们送上最美的祝愿。愿不忘初心,追逐梦想,从这里扬帆起航,这里,永远是家。
当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全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理学博士学位时,原本想用手机记录下这一难忘瞬间的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邓铸,激动得把画面都录模糊了。二十多年的学生生涯就此落幕,屏幕前的他百感交集,虽然没有鲜花和掌声,缺少了拥抱和握手,但回忆起整个答辩的过程时,他依旧激动不已。
今年的线上毕业答辩虽不是首次,但有些情况又不同于2020年夏季。据地学系党委副书记卢麾副教授介绍,之前的线上答辩,老师们在学校,同学们在家里;老师组织答辩过程,学生加入腾讯会议。而今年是同学们在学校现场,答辩委员会成员和秘书都在线上参加,这对于学生的表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尽可能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自己几年的创新成果讲述清楚,清楚直白地回答质疑,说服答辩委员会成员。如何在没有肢体动作、没有眼神交流、没有板书画图、没有答辩氛围的环境下,让自兴奋起来、让大脑高速地转动起来,确实是一个挑战。为此,他告诉学生何晴进行答辩陈述时语言要“清楚、简洁、明了”。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地学学科学位分委会和地学系教学办公室按照学校研究生院的要求,迅速部署落实答辩流程,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并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
问及毕业生和导师们线上与线下答辩的区别时,老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区别不大,只是形式变了,对于答辩过程中的表述要求更高了。
何晴在答辩结束后的留影纪念
疫情严峻的形势之下,居家办公的卢麾副教授无法当面指导和参与学生毕业答辩的最后冲刺过程,本人又是分管学生的双肩挑干部,网络会议和微信信息不断,为了实现“疫情防控不放松,教学科研不停步”,只能占用周末和夜里的休息时间来批改论文。当收到导师修改的论文时,何晴发现导师逐字句地对论文进行了修改润色,而显示的批注时间都是在周末或是深夜。
为了能够让线上的听众注意力始终聚焦在报告上,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竹在指导学生邓铸准备答辩过程时对PPT的修改完善给予了特别关注。“为了让听众保持注意力,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的PPT至关重要。为此,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多次修改答辩PPT,尽可能突出研究工作的逻辑性和创新点。”邓铸说。
邓铸(左上)答辩云端现场
在答辩之前,邓铸和导师刘竹一起进行了三次模拟答辩。“反复的练习让我能够不断发现报告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记得改完最后一版PPT时已是深夜,刘老师还是牺牲休息时间认真听取了我的模拟答辩,提出了十分关键的建议。”邓铸说。
在距离答辩时间还有一周时,岳思妤接到了线上答辩的通知。在她看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汇报的内容才是关键”。因此,她更专注于答辩PPT的准备。从PPT阐述的顺序到构架,从字体到参考文献的格式,导师阳坤教授都给出了详细的建议。线上的交流方式多样,虽然无法面对面沟通,但能“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减少了沟通成本。“在论文指导期间,阳老师总能及时地与我讨论。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阳老师在回家过年的火车上还在连夜批改我的论文。他总说,‘事情再多也不能耽误了学生,我最重要的身份就是你们的老师。’”岳思妤说。
答辩结束后的岳思妤
回顾整个答辩过程,岳思妤认为,“虽然缺少了线下的‘仪式感’,但整个过程还是很庄重,与各位老师也进行了很多科学问题上的探讨,得到了很多有用的意见和建议,整体感觉很好。
“主要的遗憾是不能线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喜悦,希望疫情过后可以补一场庆祝会。”阳坤说。
疫情之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但纵有万千变化,永恒的情感没变。“对科学的追求没变、大家对科学的探究和质疑没变、培养出博士的快乐没变、师生间的感情没变、每个同学毕业后发朋友圈得高赞也没变。”卢麾说。
从去年12月开始准备论文答辩以来,一直“马不停蹄”的何晴从紧张而激动的心情中冷静下来时,回顾这半年来的种种,才体会到完成一项挑战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挺佩服这个过程中不屈不挠的自己。”何晴说。也如毕业生史鹏飞所说,当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决议结果,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博士生,而是成为一名博士的时候,有一种付出终有回报的感动。
史鹏飞在答辩结束后的留影纪念
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场答辩在特殊时期有了特别的回忆,将这份回忆留在心底,踏上新征程。
(清华新闻网6月1日电)
供稿:地学系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