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 许珊珊
学会“看见” 守望看不见
——开学了,给3班你的一封信
亲爱的g1903班的孩子们:
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给身边的那个TA写了温暖的明信片,然后微笑对彼此说,下学期再见。当时的我们大概谁也没有想到,这学期我们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再见”。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却过得无比漫长,说它漫长是因为它充盈了我们太多太复杂的感情。这不是我们熟悉的春节——热闹的餐厅关门了,街上汹涌的车灯消失了,口罩隔开了彼此的距离,过年的祝福里不再有“新年快乐”的字眼,取而相代的是对亲朋好友健康平安的深切挂念。
一个月的时间,每天从早晨到傍晚,都忍不住在手机里点开那些在疫情中让人揪心的新闻。我是一个语文老师,这么多年中文系的学习大概什么都没学会,反而变得越来越爱哭。大概是师孔子——“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武汉作家方方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北野武也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或八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我想说的是,那些你在手机上随意划过的新闻,都是他人无比真切的生活。那些与日俱增的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原本让人温暖的至今至爱一步步失掉了温度变成黑白;是那些明明说好了再见的人,却突然再也见不到;是那些寒暄微笑过的人,就这么真真切切地留在了昨天。灾难不怜悯那些本该熠熠生辉的人生,无力无助无奈的我们该做点什么?还能做点什么?我想,至少应该先学会“看见”。
“看见”是一种选择,今天的你选择看见什么呢?这个时代,这个时期,我们恐怕再也不能也不该让自己只看见书桌旁狭小的天地,而看不到那远处的汹涌,听不到那遥远的哭声。
鲁迅先生说,那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你能看见吗,在残酷而无情的疫情外,有无数的“为众人抱薪者”:热搜上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的73岁的传染病学家李兰娟;谈起“武汉本来就是个很英雄的城市”时湿润眼眶的84岁的老院士钟南山;身患“渐冻”绝症,妻子被感染隔离,却率领600多名白衣卫士与病魔争抢时间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疫情吹哨人李文亮;硬核医生张文宏……还有许许多多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的医务人员,以前把名字写在校服上的90后,如今将名字写在防护服上去保护别人。我记得有一天的《新闻联播》里采访了一名武汉一线的医生,他说,我不想当英雄,也不想被致敬,我只是想让我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里的父老乡亲不要再受苦了,一个中年男人说完这话在镜头前哽咽。
人间真的不容易,你能看见吗,在疫情旋涡中心挣扎的人,还有因为这场灾难关闭歇业的小店和工厂,不知道该从哪里买到一个口罩的老年人,卖不出去的糖葫芦、倒在路边的枯了的鲜花,没有饲料没法进行下去的鸡场,“共克时艰”这四个字不知何时变得如此滚烫和沉重。在一座城市按下暂停键的时候,依然有许多人选择行走。武汉的快递小哥说,我的工作虽然很不起眼,但是当大家看到街上还有快递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安心吧。湖北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说,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电量供给,已经这么难了,如果漆黑的晚上再没有电,那该怎么办呢?自发组织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车队司机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啊,我不想放弃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共克时艰,需要“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需要“有一份热,发一分光”,需要热血不凉。
你能看见吗,在网络发起的投票“疫情结束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中,16.1万用户中有7.6万人选“呼吸新鲜空气”,4.2万人选“各种吃喝玩乐”,3.9万人选“去见想见的人”,这既感慨又心酸的结果让我们发现,原来随时随地“呼吸新鲜空气”“吃喝玩乐”“见想见的人”并非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那样轻而易举唾手可得,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点滴,却也是一种值得感恩和珍惜的幸运。在口罩拉开了我和其他人的距离的时候,在平日熙熙攘攘的大街变得苍凉的时候,在快递小哥兀自孤独骑车的残响回荡的时候,当院子里的小猫小狗都无影无踪的时候,我很想念他们,你呢?
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个世界明天会好吗?我想,不如我们先问问,今天的你“看见”了吗?用自己的心灵学会一份“看见”,用自己的力量守望那“看见”背后的“看不见”,那么今天的你大概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因为我们笃信,由心底自然生发出的同情、感动、热情、无畏,一定会让这个世界的明天越来越好。
爱你们的:姗姐
本文为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2020春·留住记忆”征集活动投稿作品,如需转载,请与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联系。
编辑:李华山
审核:程曦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