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线连结学术与关爱
【抗疫期间的清华科研】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线组会进行时
清华新闻网3月2日电 近日,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如期开课,在线直播教学工具帮助师生实现了“云上课”。除了上课之外,做科研、开组会也是清华师生重要的日常功课。虽然目前课题组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学生无法走进实验室与导师面对面,但面对难题,清华人从来不退缩,各课题组纷纷通过“线上组会”的形式开展科研工作。网线连接起了师生们科研的热忱,也连接起了温馨的关爱。
先进制造学部光盘中心 马建设、苏萍老师课题组:
开课前,课题组召开了第一次线上组会,为开课做准备。马建设老师、苏萍老师、1名博士后和19名学生参会。老师们首先了解同学们在疫情期间的生活情况,并关心大家的心理状况,交流一些可以缓解心理压力的办法。
在了解大家的科研条件和科研需求并经过讨论后,小组决定购买相关云服务器以解决大家的计算需求。苏萍老师要求同学们每周在云服务器上提交一次周报。
此外,师生们交流了一些校外的科研文献平台使用方法。苏萍老师表示,虽然延迟开学,但科研工作的脚步不能停。她通过共享软件编辑论文,一直与同学们保持高效的交流,近期共投稿三篇论文。目前,苏老师与一名同学正在共同撰写和修改两篇论文。
最后,小组成员特别关心了身在疫区的同学,请他们介绍生活、学习的情况,叮嘱其做好防护。
能源与环境学部能源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贾志东老师课题组:
2月21日,贾志东老师与课题组同学开了新学期第一次组会,交流抗疫情况,并讨论论文写作与答辩环节,商量在不能返校的情况下如何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组会开始前,大家先交流了自己的近况,二十余名同学情况良好,心态积极。贾老师介绍了学校的抗疫部署,强调大家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和部署执行,在家上课和科研不断,体育锻炼不停,贾老师还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作了说明。
每位同学介绍了个人课题进展和后续的研究计划,大部分同学都计划以文献调研和仿真分析为主,而即将毕业的同学主要任务则是撰写和修改论文。为了帮助同学们开展仿真研究,师生们约定下周的组会将由两名同学开展有限元仿真和多场耦合仿真的报告,从软件安装到使用,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学术培训和讨论。王希林老师也向同学们介绍了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家更方便地获取学术资源。
两个多小时的组会内容充实。尽管不能聚在一起开会,但网络连通了西到青海、东到福建、北至内蒙、南到云南的所有的同学和老师,小组成员们非常开心能有机会交流,并约定每周一次组会,不见不散!
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设计艺术研究所 黄维老师课题组:
按惯例,每学期开学第一天,黄维老师课题组都会召开组会,检查假期作业,布置新学期任务。今年虽然同学们不能按时返校,但组会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于2月18日准时召开,18位师生准时到会,无人缺席。
艺术学科师生在各自家里设计抗疫海报
组会上,师生们互报平安,逐一汇报假期作业完成情况。黄老师针对每个同学的情况,详细地布置了本学期的学习、研究或毕业准备工作。假期期间,师生一同参与了设计“抗疫海报”活动,艺术硕士学生积极响投入创作,有几名Open FIESTA 互联网+创新设计硕士项目的同学也积极请缨要求创作。黄维老师和温雪媛老师更是带头设计作品,并通过网络视频热情耐心地指导同学们设计,有的作品来回修改五六次。
仅三天时间里同学们就设计出了24张海报,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网站、微信号等平台推出。这些作品创意新颖,制作精良,风格多样,黄老师说,这种高效率在正常的日子里都是很难做到的。此外,开课一周来,黄老师课题组2019级同学的寒假作业——“花开的声音”论文也陆续在艺研所公众号上推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有同学感慨地说:“宅在家里的时候才深感在校园学习的日子是多么美好,现在应该努力上好网络课程,确保学习不受影响,返校后要更加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 张盛老师课题组: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精兵苦练向战场!”面对开学延期的现状,张盛老师和课题组的同学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手段,通过微信、邮件、视频会议开组会等方式,开展科研工作、远程辅导、毕业生论文指导和部署远程中期检查工作,不因疫情影响学生正常毕业。
张盛老师与同学们在线召开组会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张盛老师课题组用实际行动践行“用科研力量开展应急防治技术攻关”,快速响应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号召。基于课题组在DNA测序专用图像传感器芯片方面独有的技术基础,张盛老师带领博士生刘芃宇及团队人员,通过多次召开在线研讨会议进行可行性论证。
课题组提出研究具有通用性的冠状病毒RNA基因序列低成本测序智能检测技术和检测工具,有望实现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下对未来可能发现的未知病毒进行快速检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控制具有重大意义。课题组在10天内组织完成申报“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技术攻关专项”项目资料整理工作。
供稿: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