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对疫情、为互动讨论式课程进行线上教学的一些思考
经管学院 张晨
为共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许多学校响应国家要求,做出了推迟开学、鼓励学生在家学习的决定。在此背景下,有不少教师同仁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方式,力争通过利用技术工具(如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研发的“雨课堂”工具),结合在线直播和线上交互开展授课,为春季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尽力,并为在家的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例如,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电机系的于歆杰老师,在《有效应对疫情,创建以雨课堂直播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式教学》一文中做了很好的探讨,推荐各位同仁阅读。
很重要地,我们在共同探索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类型的差异性。必须认识到,在以往的高校课程中,关于线上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的很多经验积累,更多还是针对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虽然在其中也经常鼓励各种交互环节,但毕竟不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体。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本来就以互动讨论式教学为主的课程(以下简称为“互动讨论式课程”),又应当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同样实现有效、有益的线上教学?举例来说,笔者所教授的本科生管理学课程和沟通课程中,案例研讨、问答互动、小组讨论、现场模拟练习等互动性环节,本身就占据了课堂教学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和内容。对于这样的互动讨论式课程,又需要如何应对“线下转为线上”的挑战,更好地开展疫情期间的教学工作?
在本文中,笔者希望和教师同仁们、尤其是承担互动讨论式课程的教师同仁们,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难点、机遇、可能的实施方式、接下来的努力方向等。通过分享一些思考,抛砖引玉,激发大家来一起探索、共同琢磨、彼此交流、携力成城。
1 互动讨论式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难点
(1)互动环节与讨论过程的组织开展
包含案例分析、问答互动、全班讨论、角色模拟、小组练习等各种形式的、带有高现场性和高实时性的互动环节,是互动讨论式课程的核心教学手段,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灵魂性部分。而当课程需要转为线上教学,教师组织互动环节与讨论过程的方式必然发生重大变化,对讨论互动过程的有效性形成很大挑战。
(2)课堂节奏的把握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在讨论中对学生发言的回应、深挖、追问,以及引导学生发言的长度、深度和往返节奏来实现的。而当课程转为进行线上教学时,在节奏把控上会遇到更大难度。比如,在线上环境中,当面教学和讨论时的 “连续提问、步步深究” “找到气口、及时打断” “呼A回B、呼B应A”等方式都更加难以便捷地应用,从而为课堂节奏的把握带来挑战。
(3)社群的建立和培育
互动讨论式课程的一大长处,就是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培育形成课堂社群,并借助这样的社群放大学习效果,让学生们在“一起学”、“互相学”的过程中,彼此促进、共同成长。同学们的学习收获,除了来源于教师的教授和分享,也经常来源于其他同学的思辨和观点分享,来源于与队友的沟通合作等。这些都有赖于课程社群的建立和发展。而当课程转为线上教学,在社群的培育上也将遇到更大的挑战。
2 互动讨论式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所带来的机遇
虽然存在上述种种挑战,但是互动讨论式课程转为线上教学的需求,也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机遇。
(1)以更大的热情探索技术工具带来的可能性
此前,相比以讲授为主的课程,互动讨论式课程受到慕课、直播、智慧课堂等技术潮流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对于深挖这些技术工具潜力的兴奋度,可能也并不总是那么高——由于互动讨论式教学的特殊性,在没有这些技术工具的条件下,或者只是对它们进行最简单的初级应用,我们也可能实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这次疫情时期带来了特殊的挑战,我们有可能化压力为动力,以更大的热情去探索这些技术工具为教育教学带来的可能性。而其中所积累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即使在疫情结束后,仍有可能保留在我们的正常授课中,助力于未来的课程提升。
(2)在更广的范围内鼓励学生的表达和参与
互动讨论式课程经常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一些不习惯或不擅长于公共表达的同学,在课堂讨论中可能感到羞涩和紧张,因而主动参与、主动发言的程度可能不如其他一些更为活跃的同学。但是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这些同学可能通过其它渠道,做出同样有价值的课堂贡献——例如,线上的文字性发言渠道(如雨课堂中的“投稿”功能),可以让一些同学获得更多的准备时间,并更容易克服口头发言时的紧张感,从而在课堂讨论中参与得更多、更活跃。
(3)以更充分的方式获得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
在以知识点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可能通过现场习题等方式,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而雨课堂工具的应用,也加强了这种反馈的及时性。但对于互动讨论式课程来说,教师却并不总是能充分获得关于某个互动环节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一方面,虽然教师可以考量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同学的发言质量,但是对于另一部分相对“安静”的同学,他们在讨论环节中的思考质量如何,教师却不易当场掌握;另一方面,有时候过于活跃热烈的讨论氛围,反而可能使一些同学的有深度、有复杂性的想法不易得到表达。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于互动和讨论环节的教学效果的评估。但是如果我们能结合线上教学的一些技术工具,则有可能在这些方面获得改进的机会。
举例来说,在笔者所进行的本科生管理学课程中,曾有一次在小组现场练习之后的展示环节,尝试开放了雨课堂的“弹幕”功能。原本通过抽签展示,只能了解被抽中的小组在当堂练习中的思考质量,但是通过弹幕,我更多地了解了其他同学的反应和想法,这对于评估这个现场练习环节的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反馈性信息。在笔者另一门的研究方法课程中,也曾经在结课一堂的自由讨论环节,尝试应用了雨课堂的“投稿”功能,并得以发现,平时讨论中相对安静的一些同学,通过线上投稿也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而他们在投稿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对更充分地评估这一讨论环节的启发性效果很有助益。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应当有信心抓住疫情期间进行线上教学的特殊机遇,转而为我们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的教学提升提供助力。
3 为互动讨论式课程进行线上教学的可能实施方式:当前的一些思考
要应对以上挑战和机遇,最终还是需要我们落实到线上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并且,这些方式需要针对互动讨论式课程的自身特点,才能够足够合理、有效。由于疫情发生突然,一些针对互动讨论式课程的线上实施方式,可能尚未得到足够的实验和实践积累(在这一点上,不同于已有慕课教学和混合式教学较多经验积累的讲授式课程)。以下分享笔者个人的一些思考,但本文还是更多寄希望于抛砖引玉、众人拾柴火焰高,最终通过大家的共同琢磨和互相交流,不断挖掘和发展出更好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以下关于实施方式的各点思考,前提假设是教师将主要应用雨课堂工具、通过线上直播来实现课堂过程。关于运用雨课堂工具的操作方式和一般性问题,已有不少说明资料和探讨文章,因此这里主要针对互动讨论式课程的一些特有问题进行讨论。
(1)考虑以投票、弹幕、投稿等形式,代替部分的口头讨论互动
雨课堂工具提供了多种的课堂交互方式。虽然这些交互方式可能不如现场讨论那样节奏紧凑、丰富度高,但是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加以运用,仍然可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互动讨论体验。举例来说,一些评价式、表态式的讨论问题(比如:“你支持还是反对主人公做这个决定”“如果是你,可能选择以下哪种方式应对这个情况”),可以运用雨课堂的“投票”功能来组织参与;一些简短的回应性问题(比如:“在刚才的模拟练习中,你在团队里有什么突出感受,请给出一些关键词”),可以通过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进行讨论;一些需要稍微展开表达、但是所需回答并不太长的问题(比如:“如果你现在处在A的角色中,你会首先用一个什么理由来说服B”),可以采用雨课堂的“投稿”功能进行发言讨论,教师还可以将其中的一些投稿投屏,引导学生进一步互相回应讨论。
要运用这些雨课堂工具来取代部分的现场口头讨论,我们也不能简单照搬、照挪原来的课堂讨论方案,而需要针对讨论问题和流程进行一些调整设计。例如,一些层次厚、面向多、在原来现场讨论中需要较长表达的问题(比如“你如何看待主人公当前的这个处境”),可能并不适合简单挪移过来,直接用投票、弹幕、投稿等这些方式进行讨论,而可能需要我们把问题拆分成多个层次、多个步骤来逐渐递进,再运用雨课堂工具(比如第一步问题:“你认为当前的这个处境是更有利于A还是更有利于B”【用投票】;然后第二步问题:“认为有利于A的同学,你们最主要的一点原因是什么”【用弹幕或投稿】)。可以说,讨论方式的改变和讨论方案的调整(尤其是讨论问题的设计),二者应该是彼此联动的,在进行前者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后者。
(2)考虑结合其它额外的技术工具,以电话会议的形式实施一些集中性语音讨论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双向互动、多边发言、实时回应”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既有的课堂直播工具中,比较容易实现“师到生”的直播传递,而不那么易于实现“生到师”的反向直播,乃至“生到生”的横向直播。同时,上述雨课堂的交互工具虽然有用,但它们的实时性、交互性、表达丰富性,相比口头发言和多方讨论毕竟仍有局限性,难以用来深入讨论一些更为复杂丰富的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达成互动讨论式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必要考虑结合雨课堂以外的其它一些技术工具,包括电话会议的软件工具,在课堂的一段时间内(如15~30分钟),集中性地进行一些实时性、互动性、有深度和复杂度的语音讨论。例如,目前已经存在一些比较成熟的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的软件平台和工具,可以实现电脑、手机、客户端、浏览器、电话拨号等不同的接入方式,使得在家的学生即使在不同条件下,都能够语音接入,参与全班性或分组性的分享和讨论。这样的软件工具,如果能够容纳较多的参会者,应当能满足互动讨论式课程中的中小班教学要求。
(3)考虑以个人分享和课外互动的形式,增强同学之间的社群感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学生通过在课堂现场的讨论练习等“亲密接触”,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学习社群感(sense of community)。而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班上的其他同学经常被简化成一个个陌生的名字、头像,缺乏了课堂上那样亲切生动的身影形象,也更难产生彼此之间的联结感。有没有可能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也为同学们创造一些更为鲜活的身影形象,增进大家的社群感?一种可能的方式,是鼓励同学制作自己的“个人卡片”(例如包括姓名、班级、照片、兴趣爱好、最希望其他同学知道的一点趣事,等等)。在最初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每一位同学在课堂过程中的发言和参与,在雨课堂或者微信班级群中进行推送,使得其他同学能“既听其言、亦识其人”,产生更多的亲切感和联结感。
另一种增强社群感的可能方式,是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外(包括课前和课后)的问候和互动。例如,笔者在以往线下教学的过程中,会用每次课前的几分钟,和在座的同学们就校园学习生活的一些近况进行轻松的谈话聊天(比如“大家有几门期中考试”“最近宿舍是否来了暖气”“谁参加了上个周末的社团嘉年华”等等)。虽然都是简单的聊天或者问候,但是可以让同学们感到教师的真诚关心,以及同学之间的共同话题性,在潜移默化中增进课堂上的社群感。在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雨课堂班级群、或者语音联线的机会,对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问候和关心,也鼓励学生之间彼此关心和鼓励,增强课程的社群感,创造更为温情、也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4)灵活调整课堂素材的呈现形式
在互动讨论式课程中,经常需要用到不同形式的素材内容来作为讨论的基础,诸如视频案例、纸版练习材料等。在转为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灵活调整一些素材内容的呈现形式。比如将原来用多媒体教室播放的视频案例,转变为利用雨课堂的视频插入功能制作的课程资料,进而用雨课堂进行推送;将原来现场讨论中的梳理性黑板板书,转变为雨课堂直播中的电子白板板书等。
此外,在互动讨论式课程的现场教学中,教师的“存在”本身通常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呈现。教师的语言、姿态、神情、手势,以及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的讲述和引导方式,本身就有利于提升课堂上的传递性和参与感。但是在线上直播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个体存在的“呈现度”很可能被削弱,需要考虑以其它素材和呈现形式进行一定补充。比如,在讲述富有感染力、或者具有幽默感的实事实例时,原来能够配合以教师本人的神情、手势、姿态,加强讲述效果;而在转为线上教学之后,则可能需要考虑借用其他一些素材(比如具有感染力或幽默感的图片),插入到直播中,起到补充性的呈现作用。
4. 为互动讨论式课程进行线上教学:下一步的准备工作和努力方向
要更好地探究互动讨论式课程的线上教学方式(不限于笔者的上述分享,也鼓励更多的教师同仁进行探索和交流),我们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加努力。
(1)尽早学习并熟练运用相关技术工具
以雨课堂工具为例,已有不少说明材料可供我们下载自学。未来,雨课堂平台或是各个高校也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作为教授互动讨论式课程的教师,我们可能面临着比讲授式课程更大的技术挑战,因此更应当尽早上手学习、操练,并且可以邀请亲友、教师同事、助教团队等帮助进行各种操作实验和线上模拟,尽可能在开课之前做好充足准备,在正式授课中为同学们提供足够流畅的学习体验。
(2)细致进行前期备课,梳理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案
如前文所述,由于线上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授课中的讨论组织、问题设计、素材呈现、节奏把控、时间方案等都可能需要一些相应的调整。我们可以尽力多预留一些前期备课时间,对原有的课堂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案进行梳理,结合线上教学工具的运用方式,对细节处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调试,从而实现更为细致、更为充分的课程准备。
(3)勇于向学生群体请教学习,师生共建,共同挖掘有用的教学工具和开展方式
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本科生群体,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熟悉各种网络空间的运作方式、以及各种前沿的资源和工具。作为教师,我们大可以向学生积极咨询和请教——比如,“我们之前在教学中的这种环节,现在要线上做,你们是否有什么软件工具可以推荐?”“我们要对这些主题和内容进行讨论,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线上讨论形式会让你们投入度更高?”以笔者此前开展的课程为例,不少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工具——如动态二维码签到、线上文档实时协作、云盘收交大体量作业等——都是通过学生推荐、或是教师挖掘而师生共同实操完善的过程而得以实现。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可以更多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和贡献。
(4)主动争取额外的技术支持乃至经费支持
可以想见,各种工具平台或各个学校在疫情期间能够提供的统一建议方案,主要还是会针对以讲授为主的课程,毕竟其课程数量更大、更有普遍性。因此,作为互动讨论式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向前一步”,为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积极争取额外的技术支持乃至经费支持。例如,除了雨课堂工具以外,可能还需要向学校、院系争取开展电话会议的软件资源支持和技术支持;如果校内在短时间内不易提供这样的资源,可能还需要争取额外的经费支持,从市面上获取可靠可用的软件工具,在疫情特殊时期内加以集中应用。
(5)在实验和实践中不断迭代改进,并进行同行分享交流
既然要应用新方式、新手段,就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难题乃至挫折事件(比如在课堂过程中的技术故障和联线失败等)。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我们更应当保持旺盛的进取心,一方面通过主动进行小范围实验,不断尝试各种技术功能和过程设计(比如号召亲友、同事、助教团队组成线上迷你课堂,模拟试验线上功能和过程环节),另一方面不怕失误、不怕犯错、不怕在学生面前尴尬、丢面子,在实践的积累中不断迭代改进,并最终通过开放的分享交流,共同探索、共同提升,最终为战“疫”期间的教育教学事业,共同贡献我们的积极力量。
编辑:周襄楠 李华山
审核: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