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联合国
——清华师生赴纽约、华盛顿实践教学记行(一)
来源:海外网 2019-4-28 叶倩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一行10人,将“1+1实践教学模式”(任课教师+业界导师的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到海外,将课堂搬到国际组织。在短短的10天里,他们走访了联合国总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探寻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机制,挖掘中国职员的励志故事。作为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闻与传播学院代表团中的一员,我将讲讲我在纽约和华盛顿的有趣见闻。
联合国秘书处大楼
走进联合国
1月22日,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代表团一行13人从北京出发,经过13个小时的飞行,到达纽约肯尼迪机场。稍事休整后,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行政助理周廷华带领我们在联合国所在的曼哈顿中城的夜色里进行了快速的地形熟悉工作。她率领大家一边疾走,一边给我们指认着沿途的超市、快餐店、中餐馆和药店,以方便我们在未来紧张忙碌的采访工作间隙能吃得上饭,这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联合国节奏。
第二天,在三位联合国职员的带领下,我们通过层层安检进入到联合国内部参观访问。联合国总部是世界上唯一一块“国际领土”,火柴盒状四四方方的秘书处大楼前悬挂着193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国旗,主旗杆上是蓝底白色的联合国旗帜。过了安检,迎面可以看到广场上矗立着由卢森堡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的“打结的手枪”雕塑。除此之外,在联合国各处可以看到许多由各国赠送的礼物,如花园里日本1954年赠送的“和平钟”、前苏联1959年赠送的“铸剑为犁”雕塑,它们都表现了人类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寓意着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进入到秘书处大楼内部,一上午的时间里,我们聆听了四位联合国中国籍职员干货满满的分享。周廷华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归纳出“联合国入职晋升5C公式”:Chosen(胜选)=compassion(同理心)+competency(胜任力)+connection(人际交往能力)+chance(机会)。她介绍,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曾说过“一个优秀的国际组织公务员需要具有passion(热情)和compassion”,她理解的compassion是慈悲之心,同理心和使命感。而胜任力,以曾在联合国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办公室担任助理新闻发言人(Associate Spokesperson)的程浩为例,因为潘基文起床较早,每天早上要看过去12个小时的新闻早报,程浩会早晨四点起床,五点到办公室整理世界各地的新闻,七点前整理完毕。对于母语非英语者来说,这就要求极强的语言能力和阅读、归纳能力。程浩当时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为发言人编写午间新闻发布会的讲话稿,其中包括与联合国相关的热点问题的摘要、联合国秘书长就一些重大事件的立场,以及如何应答各国媒体当天可能提出的问题(称之为 If-asked)。这份工作要求也比较高,特别是对外交语言精准度、敏感度以及对热点问题认知深度方面的考量。除了工作的胜任力,人际交往能力也非常重要,联合国内部流传着“二十杯咖啡一份工作”的说法。不同于国内的饭桌交际,咖啡交际让人们在一杯咖啡的时间内迅速建立联系,了解职场信息,扩展人脉资源。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新闻与传播学院代表团观摩联合国例行午间新闻发布会,并与第73届联大主席新闻发言人格雷利(左六)和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行政助理周廷华(左五)合影
“碰上”的新闻发布会
听完四位职员的分享已接近中午12点,而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办公室每日午间会例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联合国系统及秘书长的工作,就当天世界各地的热点问题解释联合国立场,回答各国记者的提问。通过与工作人员沟通,我们有幸现场观摩了此次发布会。
此次发布会在秘书处大楼里的一间会议室内举行,规模不大,每个座位上都配备同传耳机。会议期间禁止拍照或录像,会场布置有专门的摄像机直播整场发布会,在联合国网络电视频道上能看到会议的直播和录播视频。
纽约时间中午12点整,会议准时开始。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哈克(Farhan Haq)通报了8条新闻,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兼驻哥伦比亚核查团团长卡洛斯·鲁伊斯·马休首次向安理会通报了此前哥伦比亚汽车爆炸案的情况。之后,7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新闻发言人格雷利(Monica Grayley)就联大主席埃斯皮诺萨访问阿曼发表的演讲做了通报,斯皮诺萨强调了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和联合国大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的作用。
此次午间新闻发布会历时约17分钟,气氛比较轻松,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肃,可能因为是例行会议,新闻发言人和记者们早已都轻车熟路。哈克在点人提问的时候会叫记者们的名字,说明双方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培养出了默契。结合之前程浩讲的做助理新闻发言人时编写发布会的讲话稿,准备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If-asked)的经历,可以看到这台上17分钟的背后是台下众多联合国职员分工配合的结果。让我们有些受宠若惊的是,两位新闻发言人在进行新闻通报前都专门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格雷利还在会后欣然答应与我们合影,展现了联合国新闻发言人的热情和礼节。
谈珩在国际翻译日展览
有大局意识的“小螺丝钉”
在联合国访问的五天里,我聆听了十余场讲座分享,采访了七位中国籍职员。积极、专业、认真,是他们整体给我的印象。他们大多从千里乃至万里挑一的青年专业人员考试(Young Professional Program)或全球一般事务人员考试(Global General Service Test)中脱颖而出,是各自领域的拔尖人才,而他们的联合国“光环”背后是默默付出、不辞辛劳的工作。采访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联合国大会部文件司中文处的一位文本处理人员。
谈珩是译文的第一批读者兼校对者。联合国有六种工作语文,六种正式语文的地位平等对联合国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联合国的核心价值。因此,中文作为六种语文之一在联合国的各项重要文件里都应有相应译文。谈珩说,从文件作者起草文件,到编辑修订,译员翻译文件,再到自己作为翻译的补充,从头到尾通读以排除错误隐患,然后发布到联合国正式文件系统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工作链。在联合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里,自己是一颗小螺丝钉,需要富有责任心,精通自己的业务;同时又不能拘泥于一方天地,要看到大局,明确自己的产出在整个工作中应当产生的效果,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疏漏和错误。
谈珩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公开辩论(Open Debate)提供现场编辑服务时,就帮助团队发现并解决了一个问题。当时正值中国轮值安理会主席国,任职期间拟组织两场公开辩论。公开辩论会通常邀请联合国秘书长或主管该事务的副秘书长、秘书长特别代表等代表联合国做情况通报,也会邀请各个国家或组织的代表发言。当时的英文主持词中错把“发言”写成了“通报”,虽然谈珩只需要做好翻译工作,不需要检查整个会议流程,但是她结合之前筹备高访活动的经验,从大局出发,站在会议组织者的角度通读主持词并发现了这个错误,及时做出了修改,维护了联合国办会的严谨态度及对各方的尊重。
联合国组织机构庞大,会议意义重大,除了那些荧幕上活跃的焦点人物,一颗颗具有大局意识的小螺丝钉用看似微小但不可或缺的工作连接了联合国系统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在联合国这方舞台上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参访华盛顿新闻博物馆
结束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访问之后,我们一行坐火车来到了华盛顿,开始了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访问。在抵达华盛顿的当天下午,我们慕名参观了位于宾夕法尼亚大道,处在国会大厦和白宫之间的黄金地段的华盛顿新闻博物馆(Newseum)。东方卫视驻华盛顿记者,白宫记者协会首位中文媒体记者张经义为我们友情做了向导和讲解。
这座博物馆耗资4.5亿美元,历时近8年建成,于2008年4月11日正式开馆,是让公众了解新闻业,通过展品体会新闻理想的“新闻圣殿”。我们的这次参观可以说是幸运的,这座总面积25万平方英尺的七层博物馆大楼已因财政危机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收购,博物馆将于今年年底前搬家。新闻博物馆的衰落在传统媒体遭遇互联网传播技术和人工智能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格外应景。
如果说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是基于此时此刻当下的生活。当他们的文字通过铅墨印上新闻纸,当报纸跨越时间一张张向你展开,一个个时代便纷至沓来。新闻博物馆里的新闻历史展厅按时间先后顺序陈列了跨越500多年的400余份历史报纸头版或杂志封面,沿着呈环形陈列的一张张报纸走过,历史以新闻头条的方式从时间深处走出,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喜怒哀乐。
除了新闻历史展厅,这座博物馆里还有另外13个主要展厅,可以看到八块柏林墙、当年东德的岗哨楼、历史上第一颗全球直播卫星、水门事件中5人闯入水门大厦内民主党全国总部时通过的门等。除了这些与新闻有关的历史物件的展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面纪念为新闻事业殉职的记者和摄影师的照片墙。这些记者是灾难中的逆行者,是真相的挖掘者,也是新闻理想的崇高化身,值得今天的我们缅怀和学习。
从北京的新闻课堂出发,到纽约进行新闻实务的训练,再到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感受新闻的历史,这一路我遇见了许多优秀的温暖的人,了解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工作系统的概况,也从采访对象身上看到了理想主义与脚踏实地的完美结合。或许,“纸上得来”是第一步,“躬行”是第二步,也许最后“尽吾志也”也未必能“绝知”,但总归向真理又迈近了一步。
编辑:万宁宁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