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蕉:让每一个学习者不孤单
李蕉和同学们在一起
李蕉,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校首批思政课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负责讲授本科生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研究生专业课《中共党史专题研究》。
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称号(2017),第十届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文史类A组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2017),第九届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7),第九届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7),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2017),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第六届本科生“清韵烛光-我最喜欢的教师”(2016),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2016年度优秀教学奖。2018年8月,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专项组一等奖第一名。
2018年12月,被评为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第七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
翻转思政课堂
2016年,当李蕉开始尝试翻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时,她没有想到,几年后,“新玩法”会对那么多人产生深远影响。
物理系6字班的张卓婧回忆起李蕉讲授的史纲课,现在还觉得意犹未尽。她是2017年李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生。一年后,她又报名担任了该课程的助教。“在一堂又一堂大课、辅导课、微沙龙之间,我被带入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细节中,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
提及李蕉的纲要课,法学院7字班的韩金格同样感触颇深。他说,在这门课程里,他“开始扭转了原本对历史和这种必修课的一惯性看法,开始觉得深刻和有趣、理性和情怀是可以并存的。”
对于经管学院3字班的王博伟来说,李蕉和纲要课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上完纲要课后,王博伟多次报名担任这门课新版本的助教,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本科毕业后,他从经管学院转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继续“追随”李蕉。每次担任助教的课程结束,他总会反思,“我的热爱有没有对得起那一双双真诚的眼睛?”
“热爱”,是李蕉常常提起的词。她对自己指导的学生们说,讲近代史,要有逻辑,有深度,更要有趣,而要想把这三方面做到极致,就要真正热爱它。
李蕉对历史教学的“热爱”,也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学生们。2018年8月,经过5个月的“魔鬼训练”和艰苦备战,李蕉获得了全国青教赛思政组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王博伟动情地写下一段话:“过去五个月总是亮到凌晨的办公室总算可以歇会了。可是老师说,教书育人是一辈子的事业,这场比赛不过是一个起点。暴风哭泣!将来有一天,我也要成为李老师这样的教师!”
以“热爱”为底色,李蕉逐渐探索出了思政课课堂翻转的一系列方法。她将课程分为大班讲授和小班讨论两个模块,老师在大课上讲授主干知识,学生在小班中精读历史著作。通过不断打磨大课的授课框架和知识细节,她将大课教学打造为一出以理论支撑、以逻辑推演的“推理剧”。每一年,李蕉都会仔细挑选30本经典的历史学术著作,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承担一本书的讲解任务,参与到这场环环相扣的“演出”之中。每一年,她在不断“升级”课程版本时,也不断更新着阅读的书目。
同时,为了让大班讲授和小班研讨之间的“翻转”无缝衔接,她还组建了由本科生和研究生构成的助教团队。每次开课前3个月,李蕉就着手对助教进行培训,教给他们阅读和教学的经验,指导他们“教书育人”。而这个助教团队将全程陪伴学生阅读历史著作,在学生研讨中发挥重要作用。助教们还会带领学生利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的微沙龙平台开展课下的读书分享会。清华小研在线微沙龙的后台记录了李蕉发起的72场微沙龙讨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纲要课的读书微沙龙。
社科学院的董寅茜上完史纲3.0课程后评价说,翻转课堂实现了大课和小班的完美配合。“大课承担的是骨架的责任,为我们构建起一个对于历史的宏观认识以及发展趋势,小班讨论用一学期的时间读一本书,从微观的角度将某一时间某一群体的特定历史纳入到历史背景中深入挖掘其特殊性。”经管学院的王泽雨也有这样的感受,他觉得“李蕉将政治课转变成了一个舞台,通过读书与展示,‘翻转课堂’让历史活了起来。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的主人。”
看到学生的这些评价,李蕉深为感动。让每一个学习者不孤单,让每一个人成为史纲课的主人,这正是她的目标和夙愿。
李蕉参与学生讨论
打造助教团队
李蕉把助教团队看成“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每当有人谈起李蕉的纲要课,或是向她咨询授课经验时,她总是热情地“安利”课堂助教团队。每当她得到某项荣誉,她也总是说,这是属于团队的荣誉,“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李蕉的助教团队不仅得到李蕉的肯定和称赞,也常常被上过课的同学记起。
环境学院6字班的刘迪波说起李蕉时,还特意提到:“老师和助教团队在课后不遗余力的备课,时常和我们在线上讨论到凌晨一两点……他们有把思政课当成专业课来上的魄力和决心,这份执着让人不忍心在课上做其他事情,全身心地走进动荡的近代史之中。”
可是,在2016年首次尝试翻转课堂时,李蕉还没有组建助教团队的计划。那一年的纲要课,李蕉一个人,轮流为4个平行班、共计668名同学、120个小组在课下讨论书籍内容。由于学生们来自不同的院系,所以课下的讨论只能约在就餐时间,那4个月,李蕉的工作日的每一段午餐和晚餐几乎都是在教师餐厅的讨论圆桌边完成的,一边吃饭一边聆听同学们的阅读感受成为了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也正因如此,由于说话太多,她一度罹患急性喉炎,完全说不出话来。由此,李蕉开始意识到,若没有助教的帮助,翻转课堂就无法持久,而不可复制、不可坚持的工作模式是不可取的。因此,她下决心,组建助教团队、探索培养助教的模式和方法。
2017年的春天,李蕉的纲要课第一次配备了10人的豪华助教团。之所以称之“豪华”,是因为这个团队从博士三年级到本科二年级,男女各半、文理各半,是一个讲求合作、互助且兼具热情、理想的团队。丁雨亭,一位2字班的软件学院的同学,曾在2013年上过李蕉的纲要课,此次回归成为了一名助教。他对李蕉主持的备课会印象深刻:“我们有一次助教集体备课会从早上8:30开到下午17:20,大家坐久了就站起来,站久了又坐下,但是没有人感觉到疲惫,反而想法越来越多。”他说:“李老师用她自身的努力和魅力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历史也可以很有趣。”
而在李蕉看来,这个课堂不仅仅要让学生成长,同时也要实现助教的成长。她说,只有让助教感受到自身的成长,才能把学习的热情传递给同学,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最新一期62页的助教手册中,李蕉把助教工作详细拆解,一一细化。手册里写道,助教工作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到——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一年级学生任梦磊,已经连续两年担任李蕉的史纲课助教。对于即将开始的2019年纲要课,他依旧充满期待,并早早报名了助教工作。在过去担任助教的两年间,他时常为李蕉的鼓励和信任而感动,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在担任助教工作中取得的进步。
他说,第一次做老师的助教时感到“挑战极大”,第二次便“从书籍的搬运工”成长为一个“开始输出自己想法”的人,这个过程“减少的不仅仅是浓密的黑发,更是在知识边界前的畏手畏脚与学术挑战中的望而却步。”
李蕉2018学年的助教团队
营造学习共同体
李蕉是一个特别爱笑的人,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学生也变得很爱笑。她常常在办公室询问她指导的学生近期的阅读和学习状况,尽管研究工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走廊里总能听见她办公室里传来的欢笑声,而这笑声背后的热爱,足以成为最深远的驱动力。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也体现她的教学工作中。她说:“教学本身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她非常认同雅斯贝尔斯的话:“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李蕉常常把这句话讲给她的课程的助教听。
不过,要唤醒另一个灵魂并不容易。除了热爱,在日常的教学中,李蕉总是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极致。在她的史纲课的课件里,每一个箭头都经过仔细斟酌,每一页课件的布局都经过反复考量。公管学院的梅赐琪,是李蕉参加全国青教赛的教练。在接受采访时,梅赐琪老师说:“李蕉她是真的想把课上好。”这次比赛中,李蕉用了5个月时间,准备了24讲专题,反复打磨了其中20讲。每一讲都修改了十几个版本,试讲次数达到130多次。
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李蕉也同样保持着对教学的“全情投入”。在同学们的好评与收获背后,是她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的付出。李蕉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场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教学。在教师、助教、同学共同营造的“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被历史的深邃打动、被同伴的投入感染、为自己的成长惊喜。正如李蕉所说,这是一次又一次“回旋式的思考”,大家在16周的学术旅程中,一起用最具互动性、最具启发性的方式,揭开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的一角,我们既是历史的学习者,也是历史的讲述者,我们既是历史的反思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由此,每一位全情参与其中的人都会发现,这样的课,不再只是“李蕉的课”,而真正变成了“我们的课”。
(清华新闻网1月8日电)
供稿:校学生会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