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之亲历者记——柳百成:留学岁月照亮我的人生
来源:“新清华 ”公众号 曲田
1978年6月23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非比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刚刚第三次复出不久、并主动要求主抓教育和科技的邓小平作出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留学工作热潮由此掀起。
此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整个国家百废待兴。当时的英国官网365领导班子遵照邓小平关于拨乱反正的指示,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了清理,提出整顿计划,写出书面报告。
邓小平对这个报告非常重视。1978年6月23日下午,邓小平在听取时任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校长兼党委书记刘达的工作汇报,同方毅、蒋南翔、刘西尧等人谈话时,对留学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在我们迈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学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如何。”
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下,中国出国留学的大门在封闭多年后终于打开。通过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开启了新的征程,扩大派遣留学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奏。
1978年12月26日,中国向美国派出的首批52名留学人员启程出发。同机飞往美国的52人中,除了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姜伯驹、张恭庆是以访问教授身份去的,其余50人都是正式称之为“访问学者”的留学生,其中清华教师9名。现任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材料学院及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的柳百成院士便是其中一位。
清华第一批赴美的9名教师合影
40年光阴荏苒,如今已85岁的柳百成回顾那段往事,当年抵达纽约机场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灯火通明的机场大厅,耀眼的镁光灯,52名同样着装的中国留学者昂首挺胸。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仅是为学习美国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面对现场数十名西方记者,他们掷地有声、蓄势待发。
而在他们身后,中国宏伟的改革开放蓝图已徐徐展开。作为“首航”的留学生之一,彼时的柳百成难以想象,40年间,中国出国留学的浪花一浪接一浪涛声不竭,当年的涓涓细流如今已汇聚成为壮阔的时代大潮……
亲历者说:
为中美两国友谊而来
1978年,我45岁,是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机械工程系的一名教师。8月份左右,学校里传来一个消息:中国要派留学生赴美学习。我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前是上海的资本家,那个年代算作出身不好,之前有两次赴苏联留学进修的机会都未能成行,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没抱多大希望。
当时机械工程系分得了一个名额参加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的选拔,系主任亲自面试,我得了第一名。接着学校、教育部也组织了统一考试,我连闯三关后最终入选。
这次选拔看重业务素质,特别是英语水平,这在当时确实难住了不少人。因为1952年后,学校的外语教学都改成了俄语,学英语的人的屈指可数。我能够入选,也是与自己的经历有关。“文革”期间,我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校办工厂铸造车间干活,白天扛砂子、搬生铁,晚上坚持看英文资料。那时清华图书馆有美国铸造学会出版的会刊,大概存了30多期,我都读过,英文笔记本做了有一尺厚。加之我生在上海,小学和中学上的都是教会学校,英文功底还算扎实。可以说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1978年12月26日,我们一行52人启程飞赴美国,我被任命为了总领队。飞机万里西行,满座的中国学者难抑心中兴奋,当时大家对美国就像月球一样陌生。
美国时间1978年12月27日下午,终于抵达纽约国际机场。一出关便看到成群的美国记者,报纸电视台的记者都来了,镁光灯、照明灯照得机场大厅通亮。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吴葆祯大夫,代表大家用英语宣读了我们在飞机上早已起草好的声明。声明最后几句是我执笔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仅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实践证明,我们的声明掷地有声,经受起历史的考验。
其间,有个感人场面我至今难忘。同伴中有位北京大学的老师,他的哥哥在美国多年,“文革”期间,兄弟二人一直处于失联状态。哥哥多方打听得知了弟弟将到美国留学,便立即赶往机场,两人相见后紧紧相拥、热泪盈眶。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中断多年的中美间联系又恢复了。
迎接邓小平夫妇访问美国
首批赴美访问学者团队原定是1979年初才出发,后来选择1978年12月26日,是因为我们要赶在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元旦)及邓小平访问美国前到达,为中美建交及邓小平访美烘托气氛。
到达美国后,我们有幸参加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开馆和五星红旗升旗仪式,还参与了欢迎邓小平访问美国等许多活动,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记忆。
邓小平夫妇是1979年1月28日下午乘专机抵达的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第二天上午,卡特总统及夫人在白宫南草坪,举行典礼欢迎小平夫妇。我们52人被分成两批,一批去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迎接,一批去白宫参加欢迎典礼,我很幸运去了白宫。
欢迎仪式上,邓小平夫妇先在卡特总统夫妇的陪同下,登上铺有红地毯的讲台。随后乐队奏两国国歌,礼炮齐鸣。接着,两国领导人又检阅了六军仪仗队。整个欢迎仪式非常隆重。
接着,在卡特夫人为卓琳女士举行的招待会上,我们全体留学生受到了卓琳的接见,她代表小平语重心长地讲了话,勉励我们:“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我想这是转达了小平同志的嘱咐,我们在座每个人都铭记于心。
把学到的先进知识带回祖国
在美国我去了威斯康星大学学习。这所大学是查了很多有关美国科技研究资料后自己选的,因为我的研究领域铸造工程学,在威斯康星大学处在学科前列。在那里,我见到了一批清华、甚至国内都没有的先进材料、分析测试仪器,学习并利用这些仪器大大提高了所从事的铸造工程学的基础科研水平。我接连发表了几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其中一篇获得了美国铸造学会杰出贡献论文奖。
柳百成在威斯康星大学电子显微探针实验室
为了更多地了解中美间的文化差异,留美期间,我决定要多走、多看。当时的威斯康星大学只有我一个人从大陆来,无论是香港和台湾来的留学生,或是大学里的华裔教授,很多人都想了解中国。每逢周末,总有人打电话约我聊天,我就定了一个原则:“来者不拒”,因为我也可利用这样的机会,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其中有件事情特别触动我。那时刚到麦迪逊,我住在一个普通美国人家里。刚进门,就看到房东太太七八岁的儿子正在玩苹果电脑,我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出国前自己从未见过电脑,但在美国,连儿童都能自如操作。我敏锐地感觉到,或许有一天计算机会改变人类的生活。如果能把信息化技术和传统工业进行融合,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和突破,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业的科技进步?
于是,我下决心跟着学校的本科生一起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每天晚上,就进计算机中心,学习编程、解难题。我下定决心把学到的所有先进科学技术都带回祖国去。这也是我想对如今出国学习的清华学子们说的——走出国门,要勇于开拓新视野,接受新事物,提出新思维,要为推进祖国的科技事业而拼搏。
没有任何地方能比家更让我眷恋
留学期间,有件事我印象很深。那是一次在麦迪逊的一个中学作访问演讲,率真的美国中学生问我:“你觉得美国怎么样?想不想留下来?”
我毫无犹豫地唱起了儿时谙熟于心的世界名曲《Home,Sweet Home》的最后两句:“Home, home, sweet, sweet home。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家,可爱的家,世间没有任何地方能比家更让我眷恋!)。
话音刚落,顿时全场掌声如雷,美国学生也佩服中国人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那个场景我永远不会忘记。
这确实是我的真实心声。记得上小学时,临摹文天祥的《正气歌》,其中有一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高中时,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深有感慨。我把这两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指导我的一生。多年来,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强有力的声音——爱国奉献、报效祖国。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一定要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一定要把爱国奉献牢记在心,这是一个中国人一生应有的追求。
2018年在清华,柳百成与国际学生一同观看“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改革开放40年国际合作与交流展”。
1981年初,我如期回国。回国时,根本没想过哪一年能再出国。但最近在整理学术人生资料时发现,目前为止,我已出国100多次,到美国也有30多次了。当年清华去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我也在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使“爱国奉献、报效祖国”的宿愿得以实现。改革开放确实为知识分子带来了春天,使知识分子有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
摄影/张帆
图片设计/宋晨 杨思维
(清华新闻网12月26日电)
编辑:赵姝婧